特别报告: 解构推动中国气候虚假信息的叙述
报告摘要
本特别报告在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期间,从微博、抖音、西瓜、百度、搜狐、搜狗、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等的网络平台上汇集了超过一百多条关于中国气候变化的虚假信息。
这些社交媒体帖子、文章和视频主要发布于2012年以后的中国境内的网络平台。不过,我们还收集了在2012年之前发布并仍然可以访问的网络帖文、以及在境外以中文传播的不实言论。(详情请参阅附加数据库)
本报告旨在探索驱使中国气候变化虚假信息的成因。过程中,我们发现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或多或少营造了一套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似乎将各种有关气候科学的谎言和误解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主要分析结果表明:
- 2012年前后,我们发现中国围绕气候变化立场的反转,带动了国民围绕气候变化的语境论述: 气候危机原先被视为“西方”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手段,逐渐演变成气候危机的“真实存在”, 并带领了以开发绿色技术为由的中国商机。
-
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和环保活动人士对中国的批评均被视为别有用心。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多年来遭受虚构网络帖图和言论捏造的恶意攻击即为典型例子,展现了人们对“西方”以其“代理人”的历来不信任。
-
同时,指控“西方”捏造气候危机以抑制中国增长的阴谋论,也被用来攻击中国。在国际的网络平台上也反复出现误导性言论,称中国捏造气候危机以推销其绿色技术并使西方国家依赖中国技术。
-
近来网上有一个有趣说法,声称气温升高有利于中国的繁荣稳定。该说法结合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和一位气象学家近半世纪前收集的气候史料来作为佐证。尽管当局已经辟谣反驳了这一说法,但民族自豪感似乎不时促使这种叙述再次浮现。
-
在防火墙以外的网络平台上,我们也经常观察到来自英语世界的气候谣言被翻译成中文后再加以传播。这些带有误导性的信息不时被《大纪元时报》及其相关媒体广泛传播,但很少被事实核查。
本报告首先回顾中国气候变化怀疑论和虚假信息的发展历程,其后会探讨一些我们基于监察近期社交媒体帖子而汇集得出的中国特色叙述。
介绍:中国的气候怀疑论和虚假信息
在中国,“气候变化是骗局”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例如国内一个备受欢迎的晚间电视节目《财经郎眼》在2010年播出了一集名为“气候变化的惊天骗局”的内容,这个具有挑衅性的名称与2007年备受争议的英国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非常相似。
该节目主持人是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郎咸平。他在这一集中表示西方国家 “为了创造一个新的工业时代,不惜违反科学规律,炮制出一个气候的神话。”
该节目中表达的观点正好符合当时国内的政治讨论风向。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气候谈判,他在2010与印度、巴西和南非政府官员在新德里会面时表示,有必要进行更多研究来确定气候变化的原因。
解振华当年的言论相当于质疑了有科学依据的发现:即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达惊人水平。
专门报道气候议题的记者杰夫·登贝基(Geoff Dembicki)在2017年一篇的报道就表示,2009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谈判失败,各方未能就限制排放量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中国在峰会上的举措正反映了中国当时的政治立场。
环保活动家马克·莱纳斯(Mark Lynas)曾为此撰文,批评中国反对将各国自行设定的减排目标納入协议范围的行为导致哥本哈根谈判失败。
登贝基在文中提到了中国气候怀疑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前。他指出,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早在1970年代就认为全球气温在过去五千年的升降中属于“自然波动”。然而,当年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已经将气候变化的关键归因于温室气体排放,这与竺可桢的观点相悖。
台湾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刘仲恩在他2015年题为《低碳阴谋: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怀疑论》(Low carbon plot: Climate change skeptic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学术文章中分析了相关叙述,指出多本在2008年到2011年出版的书籍见证了隐藏在公共对话背后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些书籍的作者质疑实施温室气体排放上限会拖慢中国工业增长,建议中国政府不应将其作为优先考虑的有效解决方案。
刘仲恩的研究中提及到的书籍,如《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低碳阴谋:一场大国发起假环保之名的新经济战争》和《碳客帝国:碳资本主义和我们的圣经》,其内容都将气候变化视为西方用来阻止中国崛起的政治武器。
气候变化怀疑论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相信气候变化是西方阴谋,阻碍中国经济增长。怀疑论者声称,西方试图用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煽动恐惧情绪,从而可以压制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然而,根据记者登贝基的说法,自2012年官方对气候议题的态度发生显著转变后,这些持怀疑态度的气候书籍和其他材料也随之在中国媒体上“消失了”。
例如,2012年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而88.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问题。
这种认知转变在2013年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变得尤其明显。如今,中国在限制全球温度上升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中国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7%,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还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转型,是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板和风力涡轮机方面的重要供应商。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多年来,中国严格的网络审查机制似乎已经成功地将气候怀疑论从主流媒体和公共舆论中清除,并积极宣传中国在全球中扮演新角色的故事。然而,尽管不像政治、健康或安全议题相关的失实信息那样猖獗,中国社交媒体仍然充斥着不少关于气候变化的谣言。这些不实信息一直被日益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缺乏科学根据的谬误主张塑造。 Annie Lab在近年来已调查核实了不少此类的虚假和误导信息。
对格蕾塔·通贝里的网络攻击
近年许多声称瑞典气候倡导者“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变胖的修图在全球网络内流传,在中文社交媒体也不例外。Annie Lab的事实核查项目已于过去两次揭示此类篡改图片的制作方式。
通贝里年轻敢言的形象使其经常成为持气候怀疑论者的人身攻击对象。 可是在中国,针对通贝里虚假图片的攻击不只是粗俗的嘲讽,更多在指骂她是西方势力的政治工具或“傀儡”。
一篇2023年2月3日在搜狐发布的文章称呼通贝里为“17岁的瑞典公主”,声称她一度呼吁中国人“放弃筷子”。12文章将她描绘为不知道中国的筷子可由木材、竹子或金属制成的,而不一定是一次性消费品。
自2020年开始,全球多个事实核查组织,包括 法新社13、美国的Snopes14和路透社15等调查过这些说法和言论,但一直无法找到任何证据证明通贝里曾经做出同类发言。通贝里本人也否认曾经发表过类似言论,但这个“僵尸谣言”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仍然不断起死回生,广泛流传。
即使腾讯网上有文章质疑通贝里是否曾经呼吁不要用筷子。但依然有许多读者留言,明确反映他们深信确有其事。
此外,通贝里2021年5月在推特上转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则报道,内容指中国2019年总排放量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并评论说:“对,中国仍被世贸组织归类为发展中国家,他们生产很多我日常所用的产品。但这些不能成为破坏现在和未来生活条件的借口。除非中国彻底改变发展方向,否则我们将无法解决气候危机。”
虽然她后来跟进补发了另一条推文谴责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量达到历史新高,并提到要考虑“人均排放量的因素”,这条补充推文虽然考虑了中国人口规模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可是她的评论仍然冒犯了中国。

《中国日报》欧盟分社社长陈卫华在推特上以英语回应通贝里称,中国人口是经合组织国家总和的两倍,所以人均碳排放其实相对较低。他又敦促她的公关团队“多多教育她”。
他声称一些经合组织成员国将排放量较高的工业迁至中国,并认为无法相信通贝里为“两个世纪以来的排放量最大的发达国家辩护。”
《环球时报》在5月9日,即通贝里发推文两天后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炮轰通贝里缺乏理解气候政策的知识,因此易遭受政治的操纵。
评论文章更批评通贝里指责中国需要减排的同时,却无视日本将福岛受损核电站处理后的核废水排入大海。但这个说法与事实不符,因为通贝里早在4月就在推特上转发分享了相关报道。
在官媒发文谴责通贝里大约一周后,Annie Lab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发现通贝里被指“体重增加”的修图,并加以核查。针对通贝里的批评声音在整个5月持续不断,被核查的修图仍然时不时在社交媒体上流传。
《中国日报》网站转发了一篇博客文章,指责通贝里只看到“迎合西方政客想看的内容”。文章进一步攻击通贝里支持香港民主派人士黄之锋。
作者在文章中自问自答:“港独和环保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他们都是西方政客手下的不同棋子而已,目的都是给发展中国家捣乱。港毒能阻挠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保公主不甘示弱,我也要来!”
这些得到官方暗许的猛烈抨击鞭挞,有时混杂着关于她及其行动的错误资讯。这通常与气候变化科学本身无关,而是基于一种她被西方利用来反对中国议程的观感。
气候变化历来被视为西方阻碍中国发展的计谋,但这些针对通贝里并不讲究科学和带有政治目的不实信息攻击可算是个新的转折。
中国学者高淮微和詹敬秋在2022年5月23日发表的一篇名为“为什么忽视气候变化:中国视角”的学术论文,文章表示,对通贝里的批评反映了中国对减排措施的不信任。
文章里提到“对于大多数中国网民来说,中共前总书记(原文如此)邓小平 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已深深扎根在他们对国家优先事项的认知中”。
在当前气候变化叙事的转变中,气候危机不再被视为西方虚构的观点。相反,中国现在被视为处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前沿。潜台词是中国已经为保护环境下了很多苦功,并不断持续应对危机,而西方却将这些努力视而不见。
绿色科技阴谋论
昔日的论述中经常提到西方试图通过推动气候议程向第三世界销售绿色技术。刘仲恩的论文中提到作者邓光奇在2011年出版的《低碳战争: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谋变》一书,恰好反映了这种观点。
“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掌握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最后只能斥巨资从欧盟购买。当所有国家都用上欧盟的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时,欧洲也实现了它崛起的梦想。这一切都是如此的‘顺理成章’。”刘引述作者的感叹。
如今,中国已成为清洁能源生产大国之一。中国绿色企业主导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技术公司排名。28中国企业的发展再一次改写了昔日气候变化的叙事模式。现在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借着全球气候危机的时机推出 “低劣环保产品”获利生财。
前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2012年11月6日的言论可算是最臭名昭著的一个例子。他称气候危机是为中国“打造”的,目的是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尽管他后来声称这只是一个玩笑,但欧洲一家事实核查组织EU Factcheck的报告借此指出气候变化阴谋论可以离真相有多远。
在严格防火墙的重重包围下,攻击中国清洁能源技术的虚假信息自然并不常见。但这些叙述却在境外的网络世界泛滥成灾,其中包括许多是中文的帖子。
例如2023年3月有条推文声称一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充电时爆炸,并附有短视频显示汽车爆炸情况。该用户用中文讽刺称,“国产电动汽车其它方面‘弱劲’,但爆炸威力‘却很强劲’”。
涉事短视频已被多家媒体事实核查,包括澳联社(AAP)、印度的Boom 和《今日美国报》(USA Today)。 报道全部发现这辆爆炸的汽车不属于电动汽车,而是使用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雪佛兰 Nexia 3。爆炸发生在2023年2月的乌兹别克斯坦。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国或其他地方的汽车制造商所生产的电动汽车,过去都发生过突然起火事件。, 我们相信这些虚假的推文或帖子之所以广传,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常被指责追求成本效益胜过品质和安全。
另一个案例是2022年7月的一条中文推文,其中的影片可见一个貌似损坏的风力发电机零件。尽管推文并未明确提及中国,但网民都认为该风车是中国制造的。推文中获得最多赞的留言把它描述为“豆腐渣工程”。
中国确实是世界风力涡轮机制造业中的一个生产大国,而网民的观点正好反映了当下盛行的“中国制造论”。即使原文未提及“中国”,也未求证真伪,但网民的反应仍然符合许多同类推文背后的典型运作公式。
升温下的繁荣盛世
本研究还发现另一个可疑且渗入历史视角的叙述。这类说法断称,中国历来气候较为温暖的朝代相对更安定繁荣,并称其依据可追溯到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例如,2021年8月9日的一篇微信文章称秦、汉、隋、唐的盛世“全部处于气温明显升高的周期之内”。
这个推论的底层逻辑认为较高的温度会带来更多的雨水,从而有利于这些朝代的安定繁荣,这也意味着全球变暖可能对中国有益。
类似的说法也可见一条2021年4月25日上载于西瓜视频的影片。片中提到在汉唐时期相对温暖的气候下,社会也“相对稳定繁荣”,反之亦然。
另一篇2022年6月6日在哔哩哔哩发布的文章也指出,温暖的气候“有利于人类的整体发展”。
这样的论述已引起当局关注,并遭到专家驳斥。42中国生态环境部直属下的《中国环境报》于2021年8月16日发布的一篇文章,引述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称意,他解释靠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升高与降雨量的变化关系复杂。43 该文章指出了许多其他影响天气的因素,并得出结论,这些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文章还引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他指出温度升高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多收成;实际上,中国西北部地区变暖程度正在加速,并导致大量水分大量蒸发。由此带来的持续干旱趋势,在2021年的宁夏、山西和甘肃等地的持续旱灾中得到了验证。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的副教授范家伟在他2014年的学术文章《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趋势、主题和方法综述》(Climate change and Chinese history: a review of trends, topics, and methods)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 范家伟在文中表示历史性事件通常在短时间内发生,而气候变化则是循序渐进,以世纪为单位来衡量。他反问:“到底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能合理推断气候变化是导致一个王朝衰落的主因?”
专注中国环境议题报道的“中外对话”在一篇文章写道,上述虚假信息的叙述与后续反驳的交锋“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上存在的重要矛盾点”。
文章又指,这种矛盾永远存在于领导层与公众之间,前者极为重视气候议题且态度严肃,而后者则对气候议题的态度表现的模棱两可,对于各项低碳政策抱持一种默认和跟随的姿态。
大中华区的气候怀疑论叙述
如前所述,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否认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的声音并不普遍或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
例如,2021年2月13日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称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因为美国宇航局(NASA)“承认了”这是一个地球和太阳轨道发生变化的结果。
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因为美国宇航局同时也表明,虽然太阳可以影响地球的气候,但这并非导致近几十年观测到气候变暖趋势的原因。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也撰文引述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预报台,拆解另一个声称太阳活动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谣言。
怀疑或否认气候变化的声音更常见于防火墙外的网络世界。他们在Facebook和YouTube等热门平台上上载的中文贴文和视频有时会被迅速传开。
2023年2月1日发布的一段YouTube视频便是例子。该视频错误地声称火山爆发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人类活动排放的还要多。在上载者被封号前,该视频观看次数超过7,000次。
另一个案例来自香港著名的网络论坛“连登”。 该帖子的话题提到一个错误主张:气候变化是个自然循环,无论如何地球都会再次进入冰河期,与人类行为无关。然而这个说法已被香港天文台驳斥。
总部位于纽约的《大纪元时报》及其相关组织,是其中一个在境外频繁散播中文气候变化怀疑论的主要群体。
这家新闻媒体与法轮功有密切关联,发轮功已被中国政府取缔并定性为“邪教”52。该新兴宗教组织由李洪志在中国创办之后广泛传播,在世界各地拥有数十家不同语言的媒体公司,包括大纪元时报。
大纪元时报在2021年5月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及了一个质疑气候变化的旧论述。呼应2018年由研究员帕特·麦克尔斯(Pat Michaels)和瑞恩·毛伊(Ryan Maue)撰写的一篇观点文章。麦克尔斯和毛伊曾为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旗下已关闭的科学研究中心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工作。该中心曾质疑气候科学的不确定性,但一直被不同专家驳斥。
2022年8月27日,另一篇大纪元时报的文章称约有1100名科学家联署表示“不存在气候紧急状态”。台湾事实核查机构MyGoPen调查了这个说法,并列出包括Annie Lab在内的世界各地事实核查机构调查联署人背景结果。调查表明,这一千多人中只有 10 人是气候科学家。
大纪元2023年1月19日发布的文章,则声称植物被“设计”成适合在在高碳排放环境下生长。Annie Lab揭穿过类似的英文谣言。58但即使已被辟谣,仍然无法阻止这个不实言论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文语境下传播,一如其他类似的案例。
在专门研究虚假信息的机构中,法轮功的相关媒体因虚假平衡的操作而闻名,即在报道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时 ,媒体为了保持中立,而不加判断地平衡报道两种或多种互相矛盾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是基于科学证据,也可能是未经证实的说法,误导视听。可是,这些在法轮功的媒体网络广泛传播的中文信息却很少受到事实核查。我们的研究显示,有相当多来自大纪元时报报道过的气候怀疑论的主张都未经核查。
结论
相对而言,气候变化在中国的讨论并不及世界其他地区那样普遍且深入。相关错误资讯传播的幅度因严厉的审查法规和社交媒体自身严格的内容审核变得难以衡量。
2023年期间,研究员刘楚萱和杰里米·华莱士(Jeremy Wallace)为《环境研究通讯》(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撰文指出气候变化话题“在微博上仍然是小众话题”,几乎从未登上热门话题搜索榜。”
然而,虽然2011年前一度猖獗的气候怀疑论已不再出现在主流媒体或社交媒体上,但专家认为这不代表气候怀疑论在中国完全“消失”。
刘仲恩在2023年3月6日接受Annie Lab线上采访时表示,他“不认为这件事会消失” 。他强调自己“没有证据显示”气候怀疑论到底在中国有多普遍,但这些声音在互联网时代会变得很引人注目也不为过。
“研究互联网生态系统时(会经常发现),一些微小的声音在当前的算法下有可能变得非常明显或响亮,”他说。
刘仲恩近期在《PLOS Climate》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两个分别在2009年和2016年做的公众对气候变化意识的调查。60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气候变化有较高的认知,大多数人认同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然而,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进行的另一个调查则显示了一个较低的认同度,仅55%的受访者在2012年认为气候变化是人为的,61 到2017年这个比例也只增加到66%。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各种气候虚假信息背后,民族主义情绪一直与之捆绑而形成更宏观的话语叙述。
中国气候变化的相关新闻报道通常倾向于围绕国际气候谈判的进程、可再生能源竞争和减缓政策。反之,国内媒体关注很少关注和报道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计。
相比起人性化的故事报道,一篇香港浸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学者对比中、美、英气候变化新闻的比较研究指出,从国家政策及制度层面出发的故事叙述更易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看起来处于对立面。
民族认同感始终是虚假信息叙事的核心。
诸如通贝里等被视为“西方门徒”所承受的攻击,例如嘲讽和虚假的陈述,都明确地反映了这种倾向。
尽管中国近年来不再主张气候危机是西方“发明”用来压制中国发展的论调, 然而,国际上同一套阴谋论逻辑却被套用到批评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企图掌控西方的计谋。
另,近几年民间流传着一种气候变化反而对中国“有益”的说法。这种叙述不仅将中国数千年的历代兴衰与一位中国气象学家的过时研究结合,其背后的逻辑也基于日益盛行的民族主义。
“中外对话”前气候记者武毅秀2023年3月24日接受线上采访时表示, 这类错误信息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渴望。
“我认为,这类叙述像是将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错误信息填进了中国崛起的历史背景中,这样的信息和中国伟大复兴的故事线也很贴合。”她说。
两位专家都认为中国的气候谣言在国内并不属于主流言论,政府层面的介入因此也不如打压政治或人权异见言论那样猛烈。
与此同时,在“防火墙”外,以中文撰写的气候谣言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Bitchute和Rumble等平台无处不在。大纪元时报及其相关媒体也是经常散播虚假或带有误导性的信息。
本特别报告收集并分析了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中国平台上(如微博、抖音、西瓜视频、百度、搜狐、搜狗、哔哩哔哩、微信等)出现的关于气候虚假信息。我们还在数据集中添加了其他渠道以中文传播的类似陈述以作比较。
我们发现了几个支撑各种气候虚假信息的独特叙事方式,而我们把重点瞄准了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舆情。
全球致力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增长为中国带来巨大商机。目前,许多中国绿色科技公司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本研究在上述期间,并未发现任何迹象显示有组织地在网上操控或传播虚假信息。但是,由于气候变化涉及庞大财政和地缘政治利益,相信某些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利用气候变化的某些叙述为自身暗中谋取利益。
因此,我们相信这将会是下一个值得事实核查机构和媒体学者持续关注的议题。
[Annie Lab 感谢为采访提供时间和分享观点的专家们。本研究获Meedan Check Global Media Response Fund支持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