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September 2023
Special Report中文

特別報告: 解構推動中國氣候虛假信息的敘述

網攻通貝里、國家復興和綠色技術陰謀論:是次特別報告中,Annie Lab 剖析了中國氣候變化背後的虛假信息敘述和生態。

報告摘要

本特別報告在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期間,從微博、抖音、西瓜、百度、搜狐、搜狗、嗶哩嗶哩、微信公眾號等的網絡平台上匯集了超過一百多篇關於中國氣候變化的不實資訊。

這些社交媒體帖子、文章和影片主要在2012年或之後於中國網絡平台發佈,但我們收集了在2012年之前發佈並仍然可供存取的網絡帖文、以及在境外以中文傳播的不實言論。詳情請見附加資料庫。

本報告旨在探索驅使中國内地氣候變遷失實資訊的形成因素。過程中,我們發現內地民眾的民族認同感或多或少引發了一套中國特色的敘事方式,似乎將各種對氣候科學的謊言和誤解聯繫在一起。

我們的主要分析結果包括:

  • 2012年左右,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的立場改變;同一時間,全國圍繞氣候變化的論述亦起了巨大轉變:氣候危機原先被視為「西方」阻止中國發展經濟的手段,演變成氣候危機「真實存在」,並帶領了以開發綠色技術為由的中國商機。

  • 幾乎所有其他國家和環保活動人士對中國的批評均被視為別有用心。通貝里(Greta Thunberg)多年來遭受虛構帖文圖片和言論捏造的惡意攻擊即為典型例子,展現人們對「西方」及其「代理人」的歷來不信任。

  • 與此同時,指控「西方」捏造氣候危機以阻止中國增長的陰謀論,亦被用來攻擊中國。在國際的網絡平台上也反覆出現聲稱中國捏造氣候危機以推銷其綠色技術並使西方國家依賴中國技術的誤導言論。

  • 網上的一個有趣說法聲稱氣溫升高有利於中國的繁榮穩定,並結合了中國歷代王朝興衰與一位氣象學家近半世紀前收集的歷史氣候資料作佐證。儘管當局已闢謠反駁了這個說法,但民族自豪感似乎不時促使這個敘述再度浮現。

  • 在中國「防火牆」以外的平台上,我們也經常觀察到有來自英語世界的氣候謠言被翻譯成中文後再加以傳播。這些誤導性的資訊不時被《大紀元時報》及其相關媒體廣泛傳播,但甚少被事實核查。

本報告首先回顧中國氣候變化懷疑論和失實資訊的發展歷程,其後會探討一些我們基於監察近期社交媒體帖子而匯集得出的中國特色敘述。

引言:中國的氣候懷疑論和失實資訊

「氣候變化是騙局」的說法在中國其實並不新鮮。例如國內一個備受歡迎的晚間電視節目《財經郎眼》在2010年播出了一集名為「氣候變化的驚天騙局」的內容,這個具有挑釁性的名稱與2007年備受爭議的英國紀錄片《全球變暖的大騙局》(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非常相似。

該節目主持人是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經濟學家郎咸平。他在這一集節目中表示西方國家 「為了創造一個新的工業時代,不惜違反科學規律,炮製出一個氣候的神話。」

該節目中表達的觀點正好貼合當時內地政治的討論風向。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代表中國參與國際氣候談判, 他在2010與印度、巴西和南非政府官員在新德里會面時表示有必要進行更多研究來確定氣候變化的原因。

解振華當年的言論相當於質疑了有科學根據的發現:即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驚人水平。

專門報道氣候議題的記者登貝基(Geoff Dembicki)在2017年一篇報道就表示,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談判失敗,各方未能就限制排放量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中國在峰會上的舉措正是反映了中國當時政治立場。

環保活動家萊納斯(Mark Lynas)曾為此撰文,猛烈批評中國反對將各國自行設定的減排目標纳入協議範圍的行為導致了哥本哈根談判失敗。

登貝基在文中提及中國氣候懷疑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半世紀前。他指出,中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早在1970年代就認為全球氣溫在過去五千年的升降屬於「自然波動」;然而,當年許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已經將氣候變化的關鍵歸因於溫室氣體排放,與竺可楨的觀點相悖。

臺灣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劉仲恩在2015年題為〈低碳陰謀: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候變化懷疑論〉 (Low carbon plot: climate change skeptic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學術文章中分析了相關論述,指出多本在2008年到2011年出版的坊間書籍皆見證着隱藏在公共對話背後的民族主義情緒。

這些書的作者質疑實施溫室氣體排放上限會拖慢中國工業增長,認為中國政府不應優先考慮其為減排解決方案。

劉仲恩的研究中提及的書籍包括《以碳之名:低碳騙局幕後的全球博弈》、《低碳陰謀:一場大國發起假環保之名的新經濟戰爭》和《碳客帝國:碳資本主義和我們的聖經》,內容都將氣候變化視為西方用來阻止中國崛起的政治武器。

氣候變化懷疑論很大程度上源於人們相信氣候變化是西方陰謀,阻礙中國經濟擴張。懷疑論者聲稱,西方試圖用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擔憂,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煽動恐懼情緒,從而可以壓制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然而,根據記者登貝基的說法,自2012年官方對氣候議題的態度產生劇烈變化,這些持懷疑態度的氣候書籍和其他材料也隨之在中國媒體上「消失了」。

例如,2012年中國的一項調查顯示,93%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正在發生」,而88.2%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的問題。

這種認知轉變在2013年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後變得尤甚明顯。如今,中國在限制全球溫度上升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扮演着重要角色,原因為中國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7%、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中國亦積極推進着全球可再生能源轉型,是電動汽車、太陽能發電板和風力渦輪機方面重要的供應商。習近平在2020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將「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多年來,中國嚴格的網絡審查機制貌似已將氣候懷疑論從主流媒體和輿論中剷除,並努力說好中國在全球扮演新角色的故事。然而,儘管不像政治、健康或安全議題相關的失實資訊那樣猖獗,但中國社交媒體仍然充斥着不少關於氣候變化的謠言。這些不實資訊一直被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情緒和缺乏科學根據的謬誤主張塑造。 Annie Lab在近年來已調查核實了不少此類的不實和誤導資訊。

對通貝里的網路攻擊

近年許多聲稱瑞典氣候運動家、「環保少女」通貝里體重上升的改圖在全球網絡流傳,在中文社交媒體也不例外。Annie Lab的事實核查項目已於過去兩次揭示此類篡改圖片的製作方式。,

通貝里年輕敢言的形象使其經常成為持氣候懷疑論者的人身攻擊對象。 可是在中國,針對通貝里虛假圖片的攻擊不只是粗俗的嘲諷,更多在指罵她是西方勢力的政治工具或「傀儡」。

一篇2023年2月3日在搜狐發佈的文章稱呼通貝里為「17歲瑞典公主」,聲稱她一度呼籲中國人「放棄筷子」。文章把她描繪成不知道中國的筷子可由木材、竹子或金屬製成,而並不一定是即棄用品。

自2020年開始,全球多個事實核查組織,包括法新社美國的Snopes路透社等都調查過這些說法和言論,但一直無法找到任何證據證明通貝里曾經做出同類發言。通貝里本人也否認曾經發表過類似言論,但這個「僵屍謠言」在中國的互聯網世界仍然不斷起死回生,廣泛流傳。

即便騰訊網上有文章質疑通貝里是否真的曾經呼籲放棄使用筷子,但依然有許多讀者留言、明確反映他們深信確有其事。

此外,通貝里2021 年 5 月在Twitter轉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則報道,內容指中國2019年總排放量超過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並評論說:「對,中國仍被世貿歸類為發展中國家,他們生產很多我們日常所用的產品。但這斷不能成為破壞現在和將來生活條件的藉口。除非中國徹底改變(發展)路向,否則我們將無法解決氣候危機。」

雖然她後來跟進補發另一條帖文譴責發達國家的排放量達歷史性高位,並提及要考慮到人均排放量的因素。這條補充帖文雖然考慮了中國人口規模超過了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可是她的評論仍然似乎冒犯了中國。

通貝里帖文截圖

《中國日報》歐盟分社社長陳衛華在Twitter以英語回應通貝里稱,中國人口是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國家總和的兩倍,所以人均碳排放其實相對較低。他又敦促她的公關團隊「多多教育她」。

他聲稱一些經合組織成員國將排放量較高的工業遷至中國,並認為無法相信通貝里居然為「兩個世紀以來排放量最大的發達國家辯護」。

《環球時報》在5月9日、即通貝里發文兩天後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炮轟通貝里缺乏理解氣候政策的知識,因此更易遭受政治擺佈。

評論文章更批評通貝里在指責中國需要減排的同時,卻無視日本將福島受損核電站經處理的核廢水排入大海。但這個說法與事實不符,因為通貝里早在4月已於Twitter上轉發分享了相關報道。

在國內官媒發文譴責她大約一星期後,Annie Lab在內地社交媒體上發現通貝里被指「體重遞增」的改圖,並加以查核。 針對通貝里的批評聲音在整個5月份一直未有停息,被查核的篡改圖片仍然不時流傳。

《中國日報》網站轉發了一篇博客文章,指責通貝里只看到「迎合西方政客想看的內容」。文章進一步攻擊通貝里支持香港民主派人士黃之鋒。

作者在文章中自問自答:「港獨和環保有甚麼關係?」「當然有關係,他們都是西方政客手下的不同棋子而已,目的都是給發展中國家搗亂。港毒能阻撓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環保公主不甘示弱,我也要來!」

這些得到官方暗許的猛烈抨擊鞭撻,有時混雜關於她個人及其舉動的錯誤資訊。這通常與氣候變化科學本身無關,而是基於一種她被西方利用作為反對中國議程的觀感。

氣候變化歷來被視為西方阻礙中國發展的計謀, 但這些針對通貝里並不講究科學和帶有政治目的不實資訊攻擊可算是個新的轉折。

內地學者詹敬秋和高淮微在2022年5月23日發表一篇名為〈為什麼忽視氣候變化:中國視角〉的學術論文,文章表示,對通貝里的批評反映了中國對減排措施的不信任。

文章里提到:「對於大多數中國網民來說,中共前總書記(原文如此)鄧小平提出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已深深在他們對國家優先事項的認知中扎根。」

在當前氣候變化的敘事轉變中,氣候危機不再被視為西方虛構的觀點;相反,中國現在被視為處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前沿,潛台詞是中國已經為保護環境下了許多苦功,並不斷持續應對危機,但這些努力卻被西方視而不見。

綠色科技陰謀論

昔日的論述中經常提到西方試圖通過推動氣候議程向第三世界銷售綠色技術。劉仲恩的論文提及了作者鄧光奇在2011出版的《低碳戰爭:第四次產業革命的謀變》一書,恰恰反映到這種觀點。

「發展中國家由於沒有掌握先進的新能源技術,最後只能斥鉅資從歐盟購買。當所有國家都用上歐盟的核能、太陽能和風能時,歐洲也實現了它崛起的夢想。這一切都是如此的『順理成章』」劉引述作者的感歎。

事至今日,內地已成為清潔能源生產大國之一 ,中國綠色的企業主導着全球規模最大的綠色技術公司排名。 中國企業的發展趨勢又再一次改寫着昔日氣候變化的敘事模式。現在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藉著全球氣候危機的時機在市場推出「低劣環保產品」獲利生財。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2012年11月6日的言論可算是最臭名昭彰的一個例子。他稱氣候危機是為了中國而「打造」,意在削弱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儘管他後來聲稱這只是個玩笑, 歐洲一個事實核查組織EU Factcheck的報告就藉此指出氣候變化陰謀論可以離真相有多遠。

在嚴格的防火牆重重包圍下,攻擊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的虛假資訊自然也不常見。但這些敘述卻在境外的網絡世界氾濫成災,其中包括許多中文的帖子。

例如2023年3月有Twitter帖子聲稱一輛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在充電時爆炸,並附有短片顯示爆炸情況。該用戶用中文諷刺稱,國產電動汽車其它方面性能「弱勁」,但「爆炸威力」卻很強勁。

涉事短片已被多家媒體事實核查,包括澳聯社(AAP)印度的Boom以及《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全部發現爆炸的汽車不屬於電動汽車,而是使用壓縮天然氣作燃料的雪佛蘭 Nexia 3。爆炸事件於2023 年 2 月在烏茲別克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中國或其他地方的汽車製造商所生產的電動汽車,過去都曾發生過突然起火事件。, 我們相信這些虛假帖文得以廣傳的主因實為中國企業常被詬病的成本效益優先品質和安全的操作模式。

另一個例子是2022年7月一條中文Twitter帖文,其中的影片可見一個貌似損壞的風力發電機零件。儘管內文並未明確提及中國,但網民都認為風車是中國製造。帖子中最多「讚好」的留言把它描述為「豆腐渣工程」。

中國確實是全球風力渦輪機製造業中一個生產大國,而網民的觀感正好反映當下盛行的「中國製造論」。即使原文隻字未提「中國」,並且未證真偽,但網民的反應仍然符合許多同類帖子背後的典型運作公式

升溫下的繁榮盛世

本研究亦發現另一個可疑且滲入歷史元素的敘述。這類說法斷稱中國歷來氣候比較溫暖的朝代相對更長治久安,並稱其依據可追溯到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例如,2021年8月9日一篇微信文章稱秦、漢、隋、唐的盛世「全部處於氣溫明顯升高的周期之內」。

這個推論的底層邏輯認為較高的溫度會帶來更多雨水,從而有利於這些朝代的安定繁榮,這也意味着全球變暖可能對中國有益。

類似的說法亦可見於一條2021年4月25日上載於西瓜視頻的影片。片中提到在漢唐時期相對溫暖的氣候下,社會「也相對穩定繁榮」,反之亦然。

另一篇2022年6月6日在嗶哩嗶哩發佈的文章也指出,溫暖的氣候下「有利於人類整體發展」。

這樣的論述引起了當局關注,並遭國內專家駁斥。直屬國家生態環境部的《中國環境報》2021年8月16日的一篇文章,便引述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張稱意,解釋靠近地面的大氣溫度升高與降雨變化之間的複雜關係。 文章指出了許多影響天氣的其他因素,並總結出這些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文章繼而引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他說溫度升高並不一定會帶來更多收成;實際上,中國西北部地區變暖程度還在不斷加速且導致了水份大量蒸發。
而這個升溫潮所帶來的持續乾旱趨勢,均在2021年的寧夏、山西和甘肅等地的持續旱災被驗證。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范家偉在他2014年的學術文章〈氣候變化與中國歷史:趨勢、主題和方法綜述〉(Climate change and Chinese history: a review of trends, topics, and methods)中也提到了類似的說法。 范家偉在文中表示歷史性事件通常在短時間內發生,氣候變化則是循序漸進、以世紀為單位來衡量,他反問:「到底在怎樣的情況下,我們能合理地推斷氣候變化是導致一個王朝衰落的主因?」

專注中國環境議題報導的「中外對話」在一篇文章寫道, 上述虛假資訊的敘述與後續反駁的交鋒「側面反映出中國社會在氣候變化這個議題上存在的重要矛盾點」。

文章又指,這種矛盾存在於領導層與公眾之間,前者極為重視氣候議題且態度嚴肅,而後者對待氣候議題態度則模棱兩可,對於各項低碳政策抱持默認和跟隨的姿態。

大中華區的氣候懷疑論敘述


如前所述,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否認人類活動引致氣候變化的聲音並不入流。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們不存在。

例如2021年2月13日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稱全球變暖是一個騙局,因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承認了」這是一個地球和太陽軌道發生變化的結果。

然而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因為美國太空總署同時也表明,雖然太陽可以影響地球的氣候,但這並非導致近幾十年氣候變暖趨勢的原因。與此同時,《中國青年報》亦撰文引述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預報台,拆解另一個聲稱太陽活動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的氣象謠言。

懷疑或否認氣候變化的聲音更常見於中國防火牆外的網絡世界。他們在Facebook和YouTube等熱門平台上載的中文帖文時常被迅速傳播。

2023年2月1日發佈的一段YouTube短片便是例子。這段影片錯誤地聲稱火山爆發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人類活動排放的還要多,在上載者被暫停帳戶前,該影片觀看次數超過7000次。

另一個例子來自香港着名的網路論壇「連登」。 該帖子話題提及一個錯誤的主張:氣候變化是個自然循環,無論如何地球都會再次進入冰河期,與人類行為無關。然而這個說法已被香港天文台駁斥

總部位於紐約的《大紀元時報》及其相關組織,是其中一個在境外頻繁散播中文氣候變化懷疑論的主要群體。

這家新聞媒體與法輪功有着密切關聯,法輪功已被中國政府取締並定性為「邪教」。該新興宗教組織組織由李洪志在中國創辦之後廣泛傳播,在世界各地擁有數十家不同語言的媒體公司,包括大紀元時報。

大紀元時報在2021年5月6日發表一篇文章提及了一個質疑氣候變化的舊論述,呼應2018年由研究員米高斯(Pat Michaels)和毛伊(Ryan Maue)撰寫的一篇觀點文章。米高斯和毛伊曾為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轄下已關閉的科學研究中心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工作。該中心曾質疑氣候科學的不確定性,但一直被不同專家駁斥。

2022年8月27日,另一篇大紀元時報的文章稱約有1100 名科學家聯署表示「不存在氣候緊急狀態」。台灣事實核查機構MyGoPen調查了這個說法,並列出Annie Lab在內的世界各地事實核查機構調查聯署人背景的結果。調查表明,這一千多人中只有 10 人是氣候科學家。

大紀元2023年1月19日發佈的文章,則聲稱植物被「設計」成適合在高碳排放環境下生長。Annie Lab揭穿過類似的英文謠言,但即使已被闢謠,仍然無法阻止這個不實言論被翻譯成中文,並在中文語境下傳播,一如其他類似的案例。

在專門研究虛假資訊的機構當中,法輪功的相關媒體因虛假平衡的操作而聞名,即在報導一些有爭議的話題時 ,媒體為了保持中立而不加判斷地平衡報導兩種或多種互相矛盾的觀點,這些觀點可能是基於科學證據,也可能是未經證實的說法,誤導視聽。可是,這些在法輪功媒體網路廣泛傳播的中文資訊卻很少受到事實核查。我們的研究顯示,有相當多來自大紀元時報報導過的氣候懷疑論主張都未經核查。

結論

相對而言,氣候變化在中國的討論並不及世界其他地區深入。相關錯誤資訊傳播的幅度亦因嚴格的審查法規和社交媒體上強硬的內容審查而變得難以衡量。

2023年期間,研究員劉楚萱和華萊士(Jeremy Wallace)為《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撰文指出氣候變化相關討論「在微博上仍然是小眾話題」,幾乎從未登上熱門話題搜索榜。

然而,雖然2011年前一度猖獗的氣候懷疑論已不再出現在主流媒體或社交媒體上,但專家認為這不代表氣候懷疑論在中國完全「消失」。

劉仲恩在2023年3月6日接受Annie Lab線上採訪時表示,他「不認為這件事會消失」。 他強調自己「沒有證據顯示」氣候懷疑論到底在中國有多普遍,但這些聲音在互聯網時代變得引人注目也不為過。

「研究互聯網生態系統時(會常發現),一些微小的聲音在當前的演算法下有可能變得非常明顯或非常響亮」他說。

劉仲恩近期在《PLOS Climate》雜誌發表的文章中提到了兩個分別在2009年和2016年做的公眾對氣候變化意識的調查。調查顯示,中國人對氣候變化有較高認知,大多數人認同氣候變化乃人類活動因素而引起。 但,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進行的另一項調查則顯示了一個較低的認同度,僅55%的受訪者在2012年認為氣候變化是人為的, 到2017年也只增加到了66%。

我們的研究表明,在中國各種不同的氣候不實資訊背後, 民族主義情緒一直與之綑綁而形成更宏觀的話語敘述。

中國氣候變化的相關新聞報導通常傾向圍繞國際氣候談判進程、可再生能源競爭和減緩政策。反之,微觀氣候變化如何改變和影響着人類日常生活卻甚少獲得國內媒體關注。

相比起人性化的故事報導,一篇香港浸會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學者對比中、美、英氣候變化新聞的比較研究指出,從國家政策及制度層面出發的故事敘述更易使中國與發達國家看起來處於對立面。

民族認同感始終是虛假資訊敘事的核心。

諸如通貝里等被視為「西方門徒」所承受的攻擊,例如嘲諷和不實陳述,都明確地反映了這種傾向。

儘管中國近年來不再主張氣候危機是西方「發明」以壓制其發展的論調,但在國際上同一套陰謀論邏輯卻被套用到批評中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實為掌控西方的計謀。

另,坊間近期亦流行一種氣候變化反而對中國「有益」的說法。這種敘述不只將中國數千年的歷代興衰與一位中國氣像學者的過時研究結果結合,其背後思維也建基於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

「中外對話」前氣候記者武毅秀 2023 年 3 月 24 日接受線上採訪時表示,這類失實資訊的興起,也反映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渴望。

「我認為,這類敘述像是將一些有關氣候變化的錯誤資訊填進了中國崛起的歷史背景中,這樣的資訊和中國偉大復興的故事線也很貼合。」她說。

這兩位專家都認為中國的氣候謠言在國內並不屬主流言論,政府層面的介入因此可能不如打壓政治或人權異見般猛烈。

與此同時,中國「防火牆」外,以中文撰寫的氣候謠言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Bitchute和Rumble等平台無處不在。大紀元時報及其相關媒體也是經常散播虛假或帶有誤導性的資訊。

本特別報告中收集並分析了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期間在中國網絡平台上(如微博、抖音、西瓜視頻、百度、搜狐、搜狗、嗶哩嗶哩、微信等)出現的關於氣候變化的不實資訊。我們還在數據庫中添加了在其他渠道以中文傳播的類似陳述以作比較。

我們發現了幾個支撐起各種氣候虛假資訊的獨特敘事方式,而我們把重點瞄準了愛國主義意識形態的輿情。

全球致力通過可再生能源實現可持續增長為中國帶來巨大商機。許多中國綠色科技公司目前在這一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本研究在上述期間,並未發現任何跡象顯示有組織地在網上操控傳播虛假資訊。但是,由於氣候變化涉及龐大財政和地緣政治利益,相信相關持份者人士會利用氣候變化的某些敘述為自身暗中謀取利益。

因此,我們相信這將會是下一個值得事實核查機構和媒體學者持續關注的議題。

[本研究獲 Meedan Check Global Media Response Fund 資助。]